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两个教师和一所孤岛学校:一点坚持为孩子圆梦
内蒙古新闻网  11-09-09 08:47 【字体: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对郭家洲学校,郭凯峰并不陌生,但是眼前的状况与他当年教书时不可同日而语。当年,这还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小,有300多名学生,分班分科教学比较规范、细致。如今,学校只有48名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不得不搞起复式班,每两个班的孩子坐在一间教室,左边一拨右边一拨,先给左边的讲,让右边的孩子自习;再给右边讲,让左边的孩子做作业。两个人依据所长,分工明确:郭凯峰教数学、思品、科学、体育,胡叶芝教语文、英语、音乐、美术。4个班占两间相邻的教室,两个人总是你在这间教室上课,我在那间教室上课,还要担起教务、总务、安全保卫、后勤等等职责。一天下来,两个人几乎没有什么闲下来的时间。

  说起刚来时的不适应,郭凯峰说:“忙起来真是打脚打手搞不赢。”

  刚来时映入眼帘的学校更是让郭凯峰感慨不已。教室屋檐的瓦差不多都坏了,教室屋顶的椽子腐烂了,每个玻璃窗上都有破洞……他们来不及喘口气,就投入了整修学校的工作中。向村长反映,找人修瓦、装玻璃,总算凑合着能正常上课了。由于他们不断地向上级汇报校舍存在的安全隐患,一年后,乡财政挤出3万元维修基金,对教室重新进行了整修。

  尽管工作比在中学时多而且累,个人待遇却还要差一些。“以前在初中,学生多,经费充足一些,多多少少有一点福利,到了这里,什么福利都没有了。”话题一转,胡叶芝说:“这里有紫荆、茶花、雪松、广玉兰、桂花、香樟、万年青……”教学生作文时,她会带孩子们在院子里走一走,“在这里,他们能发现最美丽的春天。”说到学校里的花花草草和学生,她笑得很满足。

  没有时间寂寞

  和待遇的落差比,心灵的孤寂是这对年轻人更需要去直面的感受。

  以前郭凯峰在岛上当老师时,学生多,教师多,一派热闹;现在只有48名学生,两名教师,岛上的生活单调冷清。

  同龄人大部分出去打工了,剩下的是一些老年人和孩子。岛上没有网络,他们唯一的娱乐生活就是看电视。邮差一周上岛一次,报纸到他们手上早就不是新闻了。

  “我师范的同学基本上没人来这里玩过。”胡叶芝眼里掠过一丝遗憾。毕竟是年轻人,毕竟有许多美好如梦的想法,毕竟因为这个选择,她已经在岛上整整生活了3年。

  胡叶芝爱笑。她话题一转,气氛就变了,“我们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孤单,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时间来感受孤单的。”她说,平时两个人忙得团团转,双休日看看电视,打打电话,或者乘船到镇上去买些书报资料来,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在两间教室的黑板旁,都贴着精心绘制的课表,包括英语在内的所有课程都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了。中心学校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农村小学英语课师资跟不上,许多学校没有条件开英语课。但由于胡老师本身就是教英语的,所以郭家洲成了全镇英语教学坚持得最好的小学。”

  “体育课,活动课,孩子们最喜欢。”郭凯峰说。

  “作文课,美术课,我们有天然的优势。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观察花开花谢,叶生叶落,寒来暑往,大自然就是另一个课堂。”胡叶芝说。

  尽管孩子们用的是自带的旧课桌椅,老师的教具除了简易的算盘就是一根简陋的教鞭,在孩子们眼里,因为有了可爱的老师,学校变成了最美的地方。三年级学生郭慧在作文中写道:“我去过很多美丽的地方,但是,你不知道吧,我每天都在一个很美的地方快乐地学习、愉快地成长,那就是我的学校:郭家洲学校。”

  1个孤儿、7个来自单亲家庭、60%的留守儿童,这就是郭家洲学校现有学生的状况。“对他们的教育要特别上心。”郭凯峰说。

  为了使留守儿童能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郭凯峰两口子的手机成了学生们的“爱心热线”。二年级学生郭佳源说:“郭老师的手机,我都摸熟了。”

  有个三年级的孩子,出生时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其实是奶奶一饭一粥喂养大的。前年父亲去世了,家里十分困难。郭凯峰不仅按有关政策帮他家办了困难补助,为这个孩子办手续申领了孤儿证,缓解家庭困难,还有一次在小孩手摔伤就医、家里拿不出一分钱的情况下,掏出1000元钱帮助这个孩子。孩子家里根本不可能有钱偿还,郭凯峰便也根本不把这个钱记在心上。

  学校哪个孩子头疼脑热,郭凯峰背起孩子就跑到村里的卫生站。这40多个孩子的学校,就像一个特殊的家庭,郭、胡俨然这个大家庭的家长。

  累是累,收获和乐趣也很多。胡叶芝说,这里的孩子特别聪明、纯真,对老师很依赖、信任。

  郭家洲学校只有一到四年级,进入高年级,孩子们就要乘船到岛外学校就读了。2007年郭凯峰两口子刚来时的四年级从郭家洲学校毕业了13个学生,他们经常回到学校来看胡老师和郭老师。学生郭赞平说:“还是郭家洲学校上学好一些,这里的老师好,上课也有趣。”

  因为教学任务重,两位老师从来没有参加过镇里或县里的相关会议,遇有重要会议,就由镇中心学校负责人打电话给他们传达相关精神。

  今年三八妇女节,镇上给每位女教师发了两条毛巾作为纪念品,胡叶芝没有时间去镇上领,只好待中心学校有人到郭家洲办事,将毛巾捎给胡老师。

[责任编辑 王子乐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