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村民的特殊责任
身为村小教师,其实也是村里的特殊村民,他们自觉肩膀上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义务。
去年6月,正是洪灾泛滥时,资水猛涨。按过去经验,水涨得超过警戒线,郭家洲就得安排岛上居民转移到河对岸去。过去的一周内,连续的暴雨导致资江水位持续上涨,学校师生安全受到威胁。郭凯峰、胡叶芝两口子白天坚持上课,到了晚上,郭凯峰还得和其他村民一道巡视河堤,查看水情,有时彻夜不眠。
郭家洲村支书郭干中记得,6月23日晚10时开始,天气由大雨渐渐变成了暴雨,他拨通了郭凯峰的手机。其时,郭凯峰刚刚疏通了学校围墙下的排水沟,交代胡叶芝看护好学校,并再次检查了门窗,便披上雨衣,带上铁锹和锄头,上堤和村里的群众一道巡堤去了。
郭家洲村1997、1998年连续两年遭到特大洪水的袭击,整个河洲变成了一片汪洋。眼下,面对肆虐的暴雨和污浊的河水,乡亲们心中都没有底,郭凯峰既要帮助村干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又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因为连续几晚没有休息好,郭凯峰眼里布满了血丝,他小心翼翼地查看每一个堤坝。忽然,有村民发现一处险情,堤坝因河水的冲洗,缺了一道口子,浊流开始涌进来。郭凯峰不顾疲劳,凭借自己人高马大的优势,迅速扛起准备在附近的砂石袋,堆在决口处,附近的巡逻队员也闻讯赶来,大概半小时的工夫,终于堵住了决口,排除了险情。
当时已是24日凌晨,老天爷丝毫没有罢休的意思,狂风雷雨越下越大。村干部和郭凯峰盯着慢慢上涨的河水,心向上揪着,如果河水再上涨0.5米,整个郭家洲就要执行避险预案——全村人(包括岛上的48名学生)迅速撤离孤岛。郭凯峰此时既要关注水情,更要关注学生的情况。
好在雨势在凌晨3时左右开始减小,河水停止了上涨趋势,村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已是本周内郭凯峰度过的第三个不眠之夜。
郭家洲学校经费困难,请不起做饭的工友。郭凯峰他们初来的那个学期,尝试上午上5节课,让学生回家吃饭。但家长反映,无力照顾孩子,强烈要求学校开伙做饭。没办法,郭凯峰只好说服母亲丢下家里两个孙子,来为这48个学生做饭。
“支持儿子的事业也是要紧的事。”正在厨房忙着准备午饭的郭母一边和记者拉家常,一边将一把雪里蕻放入开水中烫好,再放入冷水里泡着。灶台上已经备好当天的午餐菜料:湖藕、胡萝卜、木耳、芥菜、土豆、香干子、鸡蛋、猪肉。除湖藕和猪肉、鸡蛋是从镇上买的,其他蔬菜,大多是郭凯峰的父母在自家菜园和学校的菜地收获的,“自己种的,没有打农药,没有施生长素,吃起来放心。”
学生们在学校吃早餐和午餐,一天只交两块五毛钱,食堂基本维持运转。“就是这么几个学生,赚钱没良心。”曾经是教师的郭父也在一旁给郭母打帮手。
对于郭凯峰和胡叶芝来说,岛上的一草一木他们都无比熟悉。从村头到村尾,三公里路程,几个河叉几个护堤,谁家门前种了樟树,谁家院里养了菊花,二位老师都一清二楚。忙完了学校的事,他们或者备课、批改作业,或者到村里的学生家走一走,转一转。他们是村里少见的年轻人,又是文化人,所以深得村民的喜欢,纷纷让座于室,泡上一碗擂茶相待。老师也不用客气,坐下就讲一讲学校的事、孩子们的事和当时的农事。
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张志强说,两位老师尽心尽力地教学,取得了良好成绩。自2007年至今,他俩都被评为镇里一类教学效果的老师,在平均每学期绩效工资浮动部分的1920元上,他们靠努力工作拿到了奖励的那部分绩效工资。这凭借的既包括学生的抽查学习成绩,也包括教育教学情况考核结果汇总。
前年,郭凯峰按政策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去年,轮到胡叶芝老师申报评高级职称了,她其他条件都符合了要求,而且非常优秀,但是由于教龄的限制,她面临困难。为鼓励更多优秀教师主动向偏远地区流动,中心学校破格将胡叶芝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郭桂云村长补充说:他们是人才,在这里干了3年,为村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村民们都喜欢他们,不想让他们走了。虽然他们暂时没有说要走,但村民们见了我就说,他们“不能走,走不得!走了就找我这个村长的麻烦”。
按照人口增长曲线分析,目前郭家洲小学的学生数已经到了谷底,学校肯定还要继续办下去。郭凯峰表示,他们还要好好干几年再说。采访后,胡叶芝给记者发来手机短信,说:“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求知的眼神,对我们的依赖和信任,我就感到好开心。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如果需要,我们将一直在这里浇灌好每一朵花……”
记者手记
郭家洲童话
一洲,一校,两教师。在许多人的想象里,这或许是颇具审美色彩的世外桃源。走进郭家洲之前,我对这座孤岛上的学校和教师夫妻郭凯峰、胡叶芝的生活同样充满好奇。
春天的早晨,薄薄的雾气笼罩在资江之上,隔着薄雾看被水环抱的郭家洲,俨然童话之境。
真正走进郭家洲学校,看到的是用尼龙编织材料和木条加固的教室顶棚,学生自带的年代久远的旧课桌椅,铁条、铁棒充当的打铃工具,教师办公室油漆斑驳的办公桌……
这是一个整洁的村庄,加上南方特有的湿润空气,的确令人心旷神怡。
这也是一个寂静的村庄,在街上走一圈,几乎未见到一个年轻人的身影。
40多个孩子,两个老师,组成一个单纯的世界,也是一个寂寞的世界。
两位年轻教师用工作的忙碌抵抗这种单调和冷清。
没有无所不在的来自上级领导的管理与监督,教室里课程表、座位表、值日表一丝不苟地张贴并执行,教室后整齐地贴满孩子们的优秀作业和充满童趣的图画;作业本上教师的批注认真、详细;备课本上娟秀的字迹透露出用心和尽职。
他们在平凡的教育中寻求意义,追问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
头一天,我问胡叶芝来岛上有没有后悔,她只是摇摇头。第二天在学校,她特地拉住我说:“我昨天晚上想起一件事。我们这里有个风俗,谷雨的时候,每家每户到自家种的茶树上去采新鲜的茶叶,回来后把芝麻、黄豆、花生磨碎,与新茶一起制成擂茶。记得去年谷雨的时候,我和他正在学校里上课,有一位家长端了两杯浓浓的擂茶给我们送来,说:‘老师,你们辛苦啦!今天是谷雨,我给你们送茶来了。’家长这么远来给我们送茶,我非常感动,感觉自己还是有价值的。”
“小孩子对老师特别依赖、特别信任,这让我有成就感。”“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快上五年级了,舍不得离开美丽的学校和老师。我好开心。”所有这些都让胡叶芝感到自己的选择没有遗憾。尽管每月从郭家洲回牛田镇的娘家,“先要坐轮渡,然后再转4趟车才能到”。
岛上有划龙舟的风俗,每年放端午假前。郭凯峰会反复叮嘱学生:“去看时一定要有大人带着,一定要当心。”
于他们,这是当老师的责任。这种责任感,在他们已是一种自觉。
因为这两位年轻教师,郭家洲学校的孩子有福了。他们的故事使郭家洲像一个真正的童话世界,让我们看到农村教育的希望。
由于工作难以脱身,他们没有机会参加镇上的任何会议,更不用说各级培训了。我想说的是,对于这些坚守在偏远地区的教师,各级领导除了高度赞扬,更应该给他们一份特殊的关怀。不要因为他们让人放心,便忽略了他们在专业提升和生活改善方面的需求。
他们是农村教育的希望,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理应给这希望以更得力的政策支持和人文关怀。如此,才能使农村教育走出困窘,让现实像童话般美好。(记者章仙踪、王珺 通讯员刘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