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通辽市:“四民服务”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内蒙古新闻网  12-02-16 17:43 【字体: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内蒙古通辽市以服务群众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在农村牧区、街道社区和城区机关单位中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利民、便民、安民、为民“四民服务”,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

  精细化服务“利民”。全面提高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各类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公安系统将人口信息全部录入自主研发的“旗县、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三层架构的电子图层库,并与实有人口、出租房屋、工作单位等数据相联,构建了“以房找人、以人找房、人房一致、双向互联”的管理工作格局。目前全市300多万人口信息已全部录入电子图层库,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旗县市区整合计生、公安、街道等资源,建立起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开放式、多功能的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中心推行了时间弹性化、办理流程化、服务预约化等工作模式,在流动人口暂停登记、房屋租赁介绍、子女入学入托介绍、用工介绍、就业培训等方面实行“一站式”服务。各级服务站为本辖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3600多次,解决实际问题800多件。各地积极发挥社区民警、青年志愿者和“五老”等社会力量,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为其提供实际服务和帮助,共为300多名“问题少年”提供帮助750次,有效促进闲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个性化服务“便民”。在全市各社区广泛推行“一委一居一站”模式,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居委会自我管理作用和社区服务站的便民服务功能。在社区周围,不断完善城区规划设计,打造“十五分钟服务圈”,为群众提供医疗、法律、就业、教育、文化等服务。在社区内部,通过建立社区服务站,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四种力量进网格”,即指导力量、专业力量、协助力量、志愿力量;“八员管理在网格”,即管理员、维稳员、警务员、保障员、计生员、卫生员、信息员、督导员,群众有问题、有困难可以随时向管理员反映,管理员及时向服务站反馈,服务站安排专人负责解决。目前,全市共建便民服务站237个,有服务人员1320人,其中党员567人,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3600多件。

  一体化服务“安民”。通过网络问政、热线电话、调研走访、民情调查等方式,建立完善了代访、预约、领导接访等工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在县、镇两级建立和完善了综治信访服务中心,接受群众咨询和信访诉求,办理群众事务,从与群众利益联系密切、涉访量较大的民政、社保、法院、公安、国土、建设等部门抽调专职人员到综治信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建立了多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工作的信访新平台。全市共设立综治信访服务中心83个,为群众提供信访服务逾万次。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行了以“532”民主决策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牧区社会管理新模式,即对嘎查村级所有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在嘎查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严格履行“五道程序”、通过“三次审核”、实行“两个公开”。市委、政府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旗县一级每月召开一次维稳信访工作调度会,总结安排阶段性维稳信访工作。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依照管理权限,落实包案领导,明确工作责任,限时办结,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有效防止了重大矛盾事件的发生。

  人性化服务“为民”。按照群众的需求改进服务方式,使服务更贴近群众,更符合民意。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实行开门纳谏,定期在“行风热线”栏目和内蒙古广播电台等媒体,就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互动答疑,公布监督投诉热线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根据群众反映的实际情况,加强技术创新,建设了现代化驾驶证考试场,在考试结束合格后十几分钟就能拿到驾驶证,节省了时间,受到了群众普遍欢迎。市妇联建立了畅通和拓宽妇女群众利益和诉求渠道,市县两级均建立了12338维权服务热线,在苏木镇街道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站,在部分社区、中小学、法律援助窗口等设立了妇女儿童心理调适辅导站,开通了妇女儿童心理咨询免费服务热线,招募了热心社会公益并具有国家心理咨询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积极为妇女儿童免费提供心理服务,全市共建立维权站76个,心理调适辅导站120个,为妇女儿童提供维权服务600多次,心理健康指导1400多次。(尹学香)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