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风光”独好实现绿色增长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是一座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东部沿海新兴工商业城市。盐城市辖9个县(市、区)和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总人口812万、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是江苏省面积最大、人口第二的省辖市。
新能源产业是盐城新兴特色产业发展的亮点之一,风电装备产业发展迅速。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盐城全力推进“风光”产业项目建设,培植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记者在东台沿海经济开发区看到,“风光互补绿色增长”的广告牌高高地耸立在开发区主干道的道路一侧,这里是百万亩滩涂围垦的综合实验区。
在万亩荡滩上,一排排倾斜单轴自适应跟日装置的太阳能电池板静卧其中,阳光照耀在蓝灰色的电池板上,泛起耀眼光芒。规模排列的电池板像接受检阅的方队般整齐划一。
而就在湖面下,鱼塘养殖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养鱼、发电两不误。据介绍,被称为“渔光互补”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结合,体现出的是生态、环保的效益。
记者了解到,“渔光互补”只是盐城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全市风电装机规模已达85万千瓦,光伏装机规模突破200兆瓦,风电装备产业销售突破100亿元,风电产业成为盐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盐城沿海风电可开发总量1470万千瓦,占江苏省的70%,是国家规划的8个千万级风电基地之一。陆上风电并网发电已达70万千瓦。亚洲首台3兆瓦、5兆瓦、6兆瓦风机均在盐城市下线,国家海上风电装备研发中心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国家风电设备质量检测中心正在抓紧建设。
下一步,盐城市将围绕打造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和培植千亿元销售规模新能源产业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风电产业销售突破800亿元,各风电产业园区销售规模超100亿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风电装备生产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和设备出口基地。
东台沿海经济区副书记丁克祥告诉中国网记者,盐城的产业发展就是要以大项目为抓手,“大项目就像原子弹,100个手榴弹的作用也比不上一个原子弹。”
沧海桑田,对于盐城的明天,值得期待。
南通:以港兴商以商兴市
南通沿海,地处黄海南部区域,这里因深水海港缺乏、基础设施滞后而一度落后。沿海开发三周年,令沉寂已久的“经济洼地”褪去萎靡,昂首向前。
港口建设是南通沿海开发的突破口。
站在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综合海运起步码头上,两个3.5万吨级散伙泊位已开散布置、隐约可见,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综合海运起步码头为江苏中南部增加了一个直接进出口的海港,结束了长期南通历史上有海无港的历史。
目前,洋口港已建成10万吨级LNG码头和10万吨级北航道,江苏省内最大的10万吨级石化码头也已开工建设。
以沿海开发为契机,南通的新兴产业开始向沿海、沿江布局。2010年,船舶产业实现千亿产值、千万载重吨的“双千”目标,造船完工量超过大连,南通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造船基地,海工产品产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风电并网发电装机容量居江苏第一,发电量占全省一半。
根据规划,南通通州湾将成为江苏沿海重要工业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组合港和辐射带动中西部的新兴门户港。在临港产业带动下,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围绕生产、生活,合理布局居住、商贸、休闲发展空间,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全面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从我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看,沿江和沿海的口岸城市都是我国工商业发展最早和最快的城市,“以港兴商、以商兴市”成为这些城市快速发展的共同规律。
南通很早就是口岸城市,但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仅是沿江口岸城市,加上没有大桥、铁路同南北相通,发展曾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沿海开发的推进,南通正在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当地诸多资源和人文优势无疑将逐步得到发挥。专家预测,到2020年,南通有望成为拥有300万人口的新型特大城市。
南通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将继续发挥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全力推进沿海开发,强化规划引领,统筹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重要组合强港,推动港口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新典范,凸显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中更为重要的地位。
江苏沿海开发三周年的细节与答案
从几组数字可以看到江苏沿海开发三周年的细节与答案:
细节是,2011年江苏省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826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3651元,城市化率为55.2%。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苏南、高于江苏平均水平。
三年来,江苏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4%,高于江苏省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7.6%,高于江苏省14.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7%,高于江苏省5.5个百分点。2011年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高于江苏省1.4个百分点,投资总额三年来连续跨越4000亿、5000亿、6000亿大关。
答案是,江苏沿海开发越三载,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