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十八大 > 特稿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骏马奔腾跃北疆——内蒙古自治区努力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12-10-27 12:14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日报  
 

  城镇化如何走出特色路

  多中心、多极化,一批规模适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城市建起来,一座座城镇点亮草原,温暖人心

  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东西跨度2400公里,生活着2400多万人口,地广人稀,生态脆弱,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这样的区情,推进城镇化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空前,所需要的勇气和魄力倍增。

  “在内蒙古推进城镇化更具特殊重要意义。”巴特尔说。城镇化的集聚功能,不仅解决了医院、学校、公路等公共服务问题,还有独特的生态意义。内蒙古人算过账,每转移一个牧民进城,就相当于减轻了1平方公里草场的压力。一年提升1%的城镇化率,就能“解放”24万平方公里的草场。以很少量的土地开发换取大面积的生态保护,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让几百万牧民从游牧转向定居,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生产方式,谈何容易。看起来很美的前景,干起来却很难。

  为了使农牧民能够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各地纷纷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技能培训、就业用工、住房社保、就医入学、户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形成了一整套农村牧区人口自主转移的机制。

  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蒙古族风情街”热闹非凡,在这里做生意、开饭店的都是从草原上“转移”进城的牧民。他们不仅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了店铺,还保留着原有草场的打草收入,享受着禁牧补贴。家庭增收了,生活改善了,就学、就医都方便了,牧民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欢乐。

  “还是城里好,生活方便,赚得也多多了。”伊金霍洛旗苏布阿嘎镇移民梁伟感慨地说。他原来住的阿自梁村,由于草原退化,300多亩草原只能养60来只羊,一家四口一年只有5000多元的收入。2010年,在生态移民优惠政策的帮助下,他家仅花了2万元就搬到镇里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还开了个小超市。由于经营有方,仅两年时间,年收入就达近10万元。

  “转出去,天地宽”。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越来越多的牧民告别了牧场,走进城镇开始了新生活。一片又一片草原停住了沙化退化的“脚步”,休养生息,孕育出新绿。2003年以来,仅锡林郭勒盟就转移农牧民16.7万人进城就业,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盟牲畜头数由2000年的1797万头(只)压减到2011年的1171万头(只),第一产业增加值反而由29亿元提高到71.9亿元。

  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城镇体系,不能盲目照搬,应当因地制宜。

  内蒙古的决策者认识到,东西狭长的版图,很难用一个经济中心或几个特大城市带动发展,必须走多极支撑、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路子。在大力推动农牧民转移进城的同时,内蒙古把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着力打造一批规模适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城市。

  目前,内蒙古基本形成了以盟市所在地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为支柱,以旗县所在地及重点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框架。仔细分析,内蒙古的城镇化道路,深得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小城镇将无力脱困的牧民从生态脆弱的环境中“拉”出来,中心城市战略将“散兵游勇”的旗县发展归拢到区域经济协调的轨道上来,为统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找到了结合点。

  “变点状拉动,为带状联动”。在发展日益融合的今天,只有突破行政分割,在更加广阔的区域经济格局中,将城市之间联合起来做“大”,集聚资源,才能共谋发展,持续发展。循着这个思路,内蒙古继续推进以呼包鄂为核心的“沿黄河两岸经济带”,赤峰、通辽等东部5盟市就近融入东北经济圈,锡林浩特等城市面向京津,服务全区。

  这样的联合,相对于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或许不是那么气势恢弘。但这种大开大阖的发展思路,打破了内蒙古城市发展封闭落后的旧格局,推动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资源统筹,带动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对于一个西部省区而言,这样开放的胸襟,这样开阔的视野,难能可贵。

  富民优先的抓手在哪里

  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收入,要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块钱一块钱促增收

  2000年到2007年,内蒙古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近40倍,财政收入增长7倍,而城镇居民收入只增长2倍多,农牧民收入增长不足2倍。

  这样的反差令人警醒。

  抓发展、搞建设,根本目的是让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收入,要千方百计提高百姓收入。为此,内蒙古不再紧盯GDP,而是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使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各族人民。要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块钱一块钱促增收。

  富民,要先从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入手。

  “我现在一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养老金呢!”呼和浩特市80岁高龄、从未工作过的王秀芬老人知足地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连续3年全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孤儿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扩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这6项指标达到甚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1年,内蒙古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将扶贫标准调整为农区2600元、牧区3100元,按照这个标准全区还有266万贫困人口。一场扶贫攻坚战已经在内蒙古打响,预计到2020年,内蒙古将使26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率先在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富民,就要抓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

  “我们既要培育‘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要发展‘铺天盖地’的小企业,让百姓有饭碗。”梁铁城说。近年来,内蒙古在发展大工业、大园区的同时,大力扶持创业,优化创业环境,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一大批中小企业成长起来,成为带动城镇新增就业的生力军。

  3年前大学毕业的陈志刚,在包头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帮助下,自主创业,先后在包头市开办了网吧、理发店、电脑维修服务部。不仅自己事业有成,收入颇丰,还带动了数十人在他的小企业就业。

  从去年1月1日起,内蒙古将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个人按期纳税营业税起征点由月营业额5000元提高到1万元,同年12月1日,自治区又依照最高限执行国家的优惠政策,将营业税起征点再次提高达到2万元。此项政策惠及全区96%缴纳营业税的个体工商户,减少税收负担17亿元,真正成为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务实之举,为创业、就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富民,要始终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放松。

  “养羊、剪羊绒、卖羊绒、纺羊绒、制成羊绒服装,羊绒产业是一条劳动密集型、温暖的富民产业链,要大力发展。”鄂尔多斯市市长廉素强调。

  走进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新村村民闫新刚的羊圈,600只敏盖白绒山羊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料。

  “一只羊一年能剪两斤羊绒,一斤羊绒能卖100元左右,600只羊一个剪绒季节下来,就能卖10多万元。而且不愁销路,市场好得很。要是再加上卖羊肉、卖种羊,收入就更高了。”闫新刚喜滋滋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鄂尔多斯不缺年利润数亿元、数十亿元的大项目、大企业,为何还要抓住利润仅千万元的羊绒纺织业不放?“羊绒产业一头带动牧民增收,一头吸纳城镇劳动力在羊绒制品车间就业,一直是政府支持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廉素说。

  与此同时,内蒙古调整财政支出,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2011年,内蒙古实施为群众办“十二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1168亿元。全区各级财政民生投入达到1956亿元,较上年增加300亿元,主要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都在20%以上。

  内蒙古统计局李力介绍说,去年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5.3%和20.1%,增速首次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农牧民收入增长首次高于城镇居民。“这是向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迈出的重要一步。”内蒙古低碳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布和朝鲁认为。

  “尽管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自治区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快速增长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还不甚协调。

  内蒙古的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探索才刚刚破题。

  征程万里,目标远大,祝愿内蒙古这匹骏马一路向前,向前!(记者江夏 汪波 富子梅 贺勇 于猛)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深秋美景
金秋喜事有几多
“水稻之乡”喜增收
乌海葡萄丰收了!
集贸市场人头攒动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晚秋雪景
大雪致绿化树很“受伤”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