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胡敏:两个“加快”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内蒙古新闻网  12-12-07 08:38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报告做出清醒地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既揭示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也昭示了推进现代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新期待、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动力、潜力和活力所在。

  尽管国际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对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们依然有充足的理由做出判断:今后一个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仍然处于这样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首先,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是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外部环境。人类工业革命还不过两百年,市场经济发展不过一百年,技术革命就带来了超越人类几千年历史的生产力大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重组和流动,信息革命将人类的命运超乎寻常地连接在一起。只有各国通过和平发展和协商互助,才是适应生产力变革进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成本最低的制度演进方式。一次源自发达国家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发的全球转型,也恰恰是开启东西对话、促进互利共赢时代的开始。

  其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释放巨大发展潜能。这是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客观基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将继续释放出巨大能量。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为下一步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潜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保障,还将为我国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消费为主导拉动经济成长、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激发社会活力为主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正和维护和谐稳定创造坚实条件。改革的红利、技术变革的红利在未来一二十年将会更加凸显。

  第三,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愿望和首创精神将成为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根本动力。过去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也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了不竭动力。顺应人民期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就完全可成为抓住并切实用好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力量。

  三、推动“两个加快”促进经济发展再上台阶。

  十八大报告中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列提出,表明“两个加快”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

  报告指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是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这“四个着力”、“四个新”不仅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后劲的路径所在。

  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放在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进程中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都证明,没有一层不变的发展方式,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在发展方式这个问题上,不变则罔,不进则退。

  放在当下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上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仍未散去,但孕育其间的世界各国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现代化竞赛已悄然启动,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成为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前奏,谁转得快、转得好,谁就能在未来全球经济政治版图中占牢一席之地。

  放在必须牢牢抓住并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看,过去那种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过渡消耗资源环境、过渡比拼低成本“比较优势”、过度牺牲社会福利增进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只能依靠以更大的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未来的五年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关键在落实好“四个着力”。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就是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勇于打破垄断,真正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市场格局。同时,要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就是要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让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通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来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就是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格局。同时,要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深度融合、同步发展,并以现代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就是既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又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结构,立足以质取胜、实施内外联动,求得互利共赢,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但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体制不改,发展方式转变就绕不过去,不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能尽快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更好地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协同作用,更好地发挥好正确政绩观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未来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过来,也才能加快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蒙汉双语宣讲十八...
绿色的撬动
四子王旗突降暴雪 ...
计生宣传走近流动...
内蒙古中西部出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守护锡林郭勒草原
呼伦贝尔迎风雪降温天气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