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继承和弘扬着雷锋精神默默无闻、无怨无悔
残疾人志愿者周梦秋:用行动证明自己
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这个响亮的名字和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时代精神——雷锋精神,深深地印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实质,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们身边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雷锋”,他们继承和弘扬着雷锋精神。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同时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走近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追寻他们乐于奉献的精神。
青城阳光义工:志愿者新“势力”
周梦秋是一名言语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怀着对义工活动执著的热情,自2008年7月1日加入呼和浩特义工组织后,一做就是近5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1984年出生的周梦秋,由于先天性左脑损伤,手脚行动稍不协调,说话有些障碍,经鉴定属于二级言语残疾。即使是这样,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用行动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最初见到的只是他在百度呼和浩特义工贴吧里的名字“梦秋-唐老鸭”,因为他在这个贴吧里很活跃,所以记者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
3月3日,记者见到了他本人,听他讲述了他的志愿者行动。“我也在接受着很多人的帮助,所以我也想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去的较多的就是白庙子敬老院,我特别愿意去那里,那些老人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样。”周梦秋说。
周梦秋告诉记者,他记忆最深的一次活动是去清水河小学参加助学活动。“以前都是听身边的人说,并没有切身的感受。2012年4月8日,我和大家一起去了清水河小学,看望那里的孩子们,感触特别大。”周梦秋说。
在百度呼和浩特义工贴吧中,记者看到了周梦秋为义工每一次活动制做的总结、幻灯片。
周梦秋所在的呼和浩特义工是由自愿为社会提供义务服务的各界人士组成的社会团体,其前身是青城公益互助群,建于2006年9月26日。这个群里的群友都是通过网络结识,因有着共同志愿而走到一起的,后更名为中华义工内蒙古站。在中华义工(策划)群的统一协调策划下,以完全自愿和相互认同为参加原则,利用网络QQ群、中华义工版块等平台进行交流,通过对自身资源的发掘和共享,在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目标下,努力连接虚拟与现实,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提倡从自己身边做起,助人、互助、自助、自强,以健康快乐生活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出力。
中华义工内蒙古站在度过了半年的过度期后,于2007年3月18日正式更名为呼和浩特义工。至此,呼和浩特有了一支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义工队伍。经过5年多的发展,利用百度呼和浩特义工贴吧,由建立初期的5人,发展成为现拥有3000多位成员的社会公益组织。呼和浩特义工自成立以来,多次组织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做义工,不管怎么样,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采访结束时,周梦秋对记者说。
“来京学习志愿者队伍建设及推广,感谢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刘德扬副部长、志愿工作部管理服务处王晓辉处长给予支持和指导性建议,宣传部周月亭干事热情接待;感谢共青团内蒙古团委宣传部任霄部长汇报引荐。我组织将本着自愿、利他、不计报酬的精神继续发展。”魏光泉的个人微博上写着这样一条状态,从成立后第一次活动至今,他创办的“青城阳光义工”组织在短短2个多月内,从开始的27人成长为现如今的80余人,各部门构架颇具雏形的义工组织,成为呼和浩特志愿者成员中的“生力军”。
2013年初,做过7年多志愿者活动的魏光泉和朋友回到了家乡——呼和浩特,通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成立了现在小有名气的“呼和浩特市(青城)阳光义工”组织,成员中有公务员、记者、个体、公司职员、私企业主、学生等各行各业的热心人。“什么是志愿者?就是作为一种自愿的,不计物质报酬而参与社会活动,并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行为。”魏光泉说,志愿者是最吸引人的群体,他们热情、友爱、奉献、快乐,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时候,充满温情。
“与志愿者交往,是纯洁和快乐的;与志愿服务相伴,是充实和幸福的。我为自己有这样的机遇而庆幸,也愿更多的人有这样的机遇。”魏光泉说,刚成立不久,他见到了自治区团委李中增书记、宣传部部长任霄。两个人都是多年的老志愿者,就青城阳光义工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为他做出支持并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关于志愿者队伍建设这个话题,我们聊了3个多小时,任部长还借给我8本关于志愿者方面的书籍。咱们呼市志愿者发展的不是特别好,但是我相信有这么多人愿意关注和支持,咱们呼市的志愿者事业一定能做起来。”
据记者了解到,青城阳光义工1月20日正式成立至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已经组织了为街头流浪者送饺子、呼和浩特光盘行动等颇具影响力的活动,现在成员已经超过500余人(其中登记存档的正式成员80余人),飞速发展的阳光义工成为呼和浩特志愿者大家庭中的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