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民心——河套农村的变迁

巴彦淖尔日报  2008-01-16 11:08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土地政策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自治区成立60年来,河套地区的农民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眼界一天天开阔起来,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好政策。踏着历史的足迹,你会看到,是党的好政策让河套农村走向了富裕的今天。

  “大锅饭”:广种薄收

  五原联丰村联丰一社农民刘建成说:“大集体生产时种什么、多大规模、怎么种都由生产队统一安排,社员只需出力劳作,社员们早出晚归,‘两不见太阳’,耕种条件十分艰苦。”

  “大集体时人多地少,吃‘大锅饭’,社员们出勤不出力,又是靠天吃饭,所以广种薄收。常常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那个日子过得苦哇!”前旗乌拉山镇联光六社社长郭来红回忆说。

  1960年,推行人民公社制度,同时实行土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土地和成果归集体所有,农民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1978年小麦亩产298斤就‘过黄河’了!”刘建成1982年之前在生产队当过5年会计,“当时联丰村小麦亩产298斤就是最高的产量,了不得了!还被作为典型在全盟推广呢。”说起大集体时的日子,这是唯一让刘建成觉得光荣和幸福的事儿。

  责任制: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的决定,在农村推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承包经营。当时巴盟的广大农民实行了包干到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六定一奖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979年春,巴盟3900个生产队中就有1800个生产队实行了各种生产责任制。到1982年,巴盟全部实行了包产到户。

  “土地承包后,没人约束你种什么,只要交够任务就行。”临河曙光办事处增丰四组的冯玉才说,“国家政策出来,一包15年不变,农民高兴啊,种地的积极性也高了。”

  “包产到户能把弃耕地、盐碱地都利用起来,逐步改造。”五原的刘建成说,“只要自己勤劳,能给生产队把‘三提五统两公’、农业税、水费等任务交了,剩下的粮就是自己的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承包实行“大稳定、小调整”政策,一包15年不变,恢复了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农村生产力得到又一次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发展步伐大大加快。

  “责任制实行后,我们的日子就一年比一年好了。”前旗乌拉山镇联光六社的张先宝说,“从大集体的一本帐到千家万户的帐,大家的积极性高了,收入也逐渐高了,日子就好过了。”

  责任制在产品分配上实行“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克服了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弊病,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使巴盟农业生产展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美好前景。

  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开始实行,一包30年不变。

  农业免税: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一直倍受关注,国家计划5年实现的农业免税,3年就实现了。2004年巴彦淖尔市在全区率先实现农业税减免,听说这一消息的农民无不拍手称快。

  “免税以后很多进城的农民又返乡种地了。”临河的冯玉才说,“国家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了,买农机具有补贴,娃娃上学有补助,看病有医保,困难户还能吃低保。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们为什么不回来呢?”

  “把减免的税费再投入到地里头,收成当然要比以前高了。”磴口巴彦高勒镇北粮台四社的尚建平用减免的税费买化肥、地膜、籽种,再用生产收入的钱翻新房屋、买摩托、买农具。

  “农业税免了,日子宽裕了,农民们也闲不住,反而想方设法多挣钱了。”中旗德岭山镇大圣村的王海周围就有很多年轻人在农闲时出去打零工、收葵花。

  农村税费减免了,使乡镇部门变管理为服务,钱袋子渐渐鼓起来的农民思想解放了,思路拓宽了,不断想方设法朝着小康迈进。

  土地流转:农业产业革命

  2003年国家出台了《土地承包法》,在承包期内允许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发展。2005年,《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出台,土地流转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巴彦淖尔市农垦包尔盖农场引进专业化公司,把传统意义的农场逐步转变为农业产业化公司,一方面使惠农政策在农场得到落实,另一方面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奠定基础。农场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将田地调整为减负田、社保田、市场田,并将“三田”集中连片,加强农场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向公司化、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今年5月,太平乳业公司在杭后头道桥镇民建三社开工奠基,农民喜悦是因为他们也是股东。“我们今后就成了企业的股东了,既能得到土地分红,又能在企业打工。”头道桥镇民建三社农民李六满脸喜悦,“土地入股后,我们每户能收到公司的补助金4万元。我要用这4万元改建宽敞明亮的大砖房,装上自来水、沼气、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我们这日子也不比城里人差!”

  近几年,巴彦淖尔市在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方面下足功夫,土地流转就是其中一例。在保证土地总面积不变、耕地性质不变、粮食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土地流转这一形式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空间。


编辑: 孙丽
 

  民情民意 更多>>
·乌兰察布建设和谐社会构筑城乡救助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扶困助学开启绿色就学之门
·投资20多亿内蒙古给老少边穷乡镇铺通油路
·内蒙古实施城乡低保保障贫困人群基本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群众体育涌起全民健身热潮
  特别策划 更多>>
  2007,内蒙古的经济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详细]
  独特的草原文化展现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内蒙古速度”。… [详细]
  大庆期间,内蒙古新闻网策划推出《崛起内蒙古》系列报道。 … [详细]
  媒体报道 更多>>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备05000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