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内蒙古·大型反思性系列述评之一
本网评论员 赵文萃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视察时指出:“内蒙古的发展同全国一样,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的确,内蒙古正以铿锵有力的发展步伐稳健地迈向了新的历史起点。
数据显示,内蒙古经济总量由2000年的全国第24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7位,2007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预计到2010年达到5000美元。
对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新的起点”,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曾做了这样的概括:内蒙古新的历史起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初步奠定了科学发展的新基础,二是开始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三是逐步完善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冷静审视,迎接挑战,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成为各级各地的共识。而科学发展、惠民为民成为内蒙古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
2006年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政府承诺要为群众办“七件实事”,一年后,经过各方努力,“七件实事”全部兑现。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社会救助、教育资助全面展开,涉及民生的工作正在逐步长期化、制度化。
2007年,全区全年建设通乡油路3300公里,12万农牧民享受到电力,1850个自然村解决了通信问题,75万人实现了饮水安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医疗保障工程稳步推进,303个苏木乡镇卫生院、18个旗县医院、20个旗县妇幼保健所、14个旗县蒙医医院基本完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开,农牧业人口覆盖面达到100%,参合率达到84.4%;启动了城镇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参保居民达到60万人以上;教育资助力度加大,为260万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免除学杂费,为56.4万寄宿制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贴,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14.3万人;社会救助工作积极推进,城镇低保覆盖人口扩大到85万人,补助标准提高20%;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农牧民劳务输出200万人……
全区经济会议做出承诺,在继续抓好2007年民生工程的同时,各级政府2008年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人民群众突出办好八件实事。
这,着实给全区2400万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进入新的阶段,在普遍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并使之过上小康生活的基础上,更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突显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同时,在关注民生的基础上,需要更多地关注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及其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和社会权益的实现。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使人民群众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下生产和生活。这一切,都表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新要求,反映出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视野、新境界。
内蒙古不甘落后,也不能落后。
内蒙古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内蒙古提供了文化条件和精神动力。2004年全面启动“北疆文明大通道”这一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品牌创建活动至今,这一品牌已成为展示内蒙古改革开放成果和向北开放的窗口。2003年提出依托厚重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目标,大力进行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实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创建文化先进旗县、送书下乡工程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工程,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今日,内蒙古文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事业体系,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深入推进,打造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草原特色的文学艺术精品,民族文化进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六十大庆期间,以“歌的海洋、舞的故乡”著称的内蒙古迎来的大批游客无不由衷赞叹,耳听为虚,来到内蒙古,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内蒙古无愧于“文化大区”这个响当当的称号!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性召唤,这一昭示着变革和发展的召唤,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内蒙古迅速呼应,成果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