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民奔小康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2008-01-21 16:44

 乌兰察布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民奔小康

 乌兰察布市政府副市长 赵永华

  刚刚闭幕党的十七大,鲜明的主题是关注民生改善,我国13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所以农民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建立科技服务“三农”的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与科技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政治问题。从2003年底,乌兰察布市按照国家科技部的要求,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经过4年的实践,探索出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服务“三农”的有效机制,形成了几种适合新时期农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本文就乌兰察布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及构建科技服务“三农”长效机制还应完善的工作进行探索。

   一、乌兰察布市推出科技导入农村、农户新模式。

  农牧、林业、水利、农机、科技等农口事业单位科技人员配置,乌兰察布市在一千人以上,所属旗县在三百人以上,乡镇在十几人以上,这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农村人均耕地少,农民生产经营规模小,发展农村经济又缺乏科技人才,这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把农口的科技人员优化组合,来服务“三农”的一种创业机制。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农口事业站(所、中心)的科技人员为主体,以引进联合企业为手段,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的科技服务体系。在组织方式上,实行专家牵头、自组集团、双向选择、竞争承包;在人员选派上,要求技术水平高,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在政策上,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服务中创收;在管理上,实行科特派办、农口主管部门、项目方三方共同考核,并采取“原工资+绩效工资+奖励”的“三元工资制”。绩效工资,市直机关科技人员每人每年2000元,旗县每人每年1000元;年终科技特派员实行“绩效+奖励工资”,最高达到3500元,最低达1000元;在服务方式上,科技特派员实施挂牌服务,即在项目点公布承包人的职称、电话号码及承包内容和指标,并通过“96048”农村信息户联网服务热线,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简单的问题通过电话咨询就可以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难题科技人员到现场解决,这样既解决了科技人员少,需要服务范围大的问题,又节省了科技服务成本。

  经过几年的实践,乌兰察布市探索出多种科技导入农村、农户的有效模式。一是订单服务型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五定两保一垫资”。主要针对高产、高效益、对技术要求高,并需要及时上市的农作物,如蔬菜、其他经济作物等,这些农作物贮藏期比较短,如果没有订单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不敢种植。“五定”就是企业确定种植面积、定产量、定标准、定价格、定技术规程。“两保”就是企业保证及时收购产品,企业保证付给完成任务的科技人员服务费。“一垫资”就是企业为农户垫付一定的生产资料。这样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了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例如:乌兰察布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员关慧明在科技服务中,广泛地引联山东、河北、韩国、日本等地的十几家蔬菜企业和客商,与农民协会签订合同,按照“五定两保一垫资”的模式,企业支付科技特派员收购蔬菜0.01—0.02元/斤的服务费,四年来,共落实蔬菜订单17项,种植蔬菜面积2万余亩,露地蔬菜亩收入达1000元—3000元,保护地蔬菜亩收入达1.2万元—2万元;技术指导面积达到20余万亩,亩增收800元—2000元,为农户带来超亿元的效益。承包集团也得到了30多万元的服务费和2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由于贡献大,关慧明被聘为丰镇市市长助理,专抓蔬菜产业。在他的倡议下,于2006年成立了乌兰察布市蔬菜联合会。联合会的成立对于联系客商、企业、生产资料供给,组织农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乌兰察布市蔬菜种植面积由过去的3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65万亩,保护地蔬菜由过去的0.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万亩。二是市场形成型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一推一示范”。主要针对已经形成了销售市场的农产品,群众已掌握了种植技术。例如,察右中旗红胡萝卜、商都县芹菜、四子王旗、察右后旗等旗县的马铃薯、玉米种植等产品都已形成市场,不需要订单生产。“一推”指不断地推广新品种。“一示范”指试验、示范新的种植方法。如商都县西芹通过提早育苗,可以变一茬种植为两茬种植。同时为了激活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引导科技人员与农资企业联系(化肥、籽种),科技人员从农资销售中提取一定费用。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科技人员与企业联合,通过开展科技服务,增加肥料的销售量,从企业销售费用中提取服务费,调动了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企业聘用型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一推一挂钩”。“一推”指推广成熟的饲养管理技术;“一挂钩”指科技特派员实绩与效益挂钩。这种服务模式主要是开发性的技术推广,开发好的产品。如肉羊产业,杂交羊肉质好,生长快,企业收购和销售的价格也高。为了生产更多的杂交羊,龙头企业聘用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承包配种站,开展人工配种,每生产1只杂交肉羊,企业补贴科技人员2元服务费,并给配种员5元配种费。再如奶牛产业,为了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龙头企业聘用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每下一次乡由企业提供给科技特派员20元—30元补贴。此外,还有产学研结合模式。如市职业学院的教师被聘为科技特派员,教师在服务农民的同时,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又使教师了解到市场、企业和农民的需求,从而增强了教学的适用性,同时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

  这些农村科技服务模式,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办法,极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当今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思路。

  二、乌兰察布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成效与启示。

  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对促进农村科技工作重心下移,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科技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农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当前农民种植高效益作物及蔬菜所面临的问题,一是卖不了怎么办。粮食卖不了可以贮存,而蔬菜的保鲜期很短,必须有龙头企业,有生产订单,有可靠的销售渠道。二是农民不会种怎么办。高效益的作物需求的技术含量高,必须有科技人员及时指导。三是没钱种怎么办。凡是高效益的作物籽种贵、投入大,种玉米亩投入100元,种元葱亩投入近1000元,须帮助农民解决部分资金,科技特派员引进企业后,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过去科技人员与农民生产经营没有紧密性的利益和责任关系,下乡又没有足够的经费,科技人员对工作只是走形式,农民需要技术指导的关键时候,科技人员又不在现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农民不敢种养。现在双方签定了“五保”合同,科技人员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为农民传授技术,越是关键时候越要在农民中间,当前党和政府派往农村的干部,科技特派员是一支主要队伍,这支队伍既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又是农民最信赖的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起党和政府在广大 农民中的良好形象,更好地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二)科技导入农村,建立起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从龙头企业来讲,可以解决能够满足加工和销售的农产品,企业可以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并获取利润。从农民来讲,农民由于有可靠的销售渠道和技术指导,种植高效益作物,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一些好的品种、好的材料,得到及时推广,没有订单的农户也能免费享受到随叫随到的现场服务。从科技人员来讲,科技特派员下乡进行科技服务,由于生产基地分散,而且服务又要及时到位,需要配备车辆,车辆费用一年要3万多元,这靠政府的单一投入是难以解决,企业提供的服务费既能满足科技特派员下乡的费用,还能有一定的收入,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科技特派员制度符合了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了科技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三方都有利的情况下,这种具有积极性的机制才能坚持下去,长效机制才能有所发展。这一制度符合党的十七大要求,支持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同时也健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三)科技服务模式带领农民进入市场,提高了农民素质。由于我国农民生产经营规模小,及体制问题,农村科技人才又很少。使科学技术和大市场的理念,很难传播到农民的小生产中。科技特派员引进企业实施订单生产,农民按照企业的要求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如农民种植红胡萝卜,主动地按个体大小分类出售,蔬菜用白纸包装,改变了农民过去只要产量不顾质量的思想。市场和企业的进入,使农民的理念、技术都在不断地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这样便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不断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推动了农村的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科学研究,提高了科技人员素质。加工、销售企业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并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让科技特派员搞科学研究,攻技术难题,进行新品种、新材料的试验示范。企业指定研究的课题必然是生产经营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经研究成功便可以得到广泛应用,并会带来巨大效益,这样使科研与生产紧密的结合起来。如关慧明几年来自己拿出一部分经费,加上企业支付的科研费,共完成十几项科研项目,得到了国内外客商和广大农户的认可,斑潜蝇、蔬菜病毒病、芹菜斑枯病防治等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这些研究成果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科技特派员常遇到一些技术难题,在他们互相探讨中得以解决,他们还经常到高等院校与专家、教授探讨、研究,并取得了几项科研成果。科技特派员既能搞科研,又能搞推广,而且长期在生产一线,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工作方法,几年来,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明显提高。

  三、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根据乌兰察布市近几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和运作,针对当前农村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需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

   (一)加强与高校联合,为科技特派员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合,加强对科技人员能力、素质和技术培训,为科技特派员提供智力支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贷款风险基金。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科技特派员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科技特派员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与农牧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路子,解决科技特派员在技术推广中急需解决的资金问题,要建立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贷款风险基金。

  (三)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支持,优先安排科研项目。建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把科技特派员提出的与高校及科研院共同攻关的科研项目优先安排扶持,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已经研究出的科研成果让科技特派员组织转化,并给予优先扶持,使科研成果能够在实践中迅速转化。

   (四)提高认识,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共识,使全社会更深入地了解、关心和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激励更多的科技人员投身农村科技服务。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的制度,便是先进制度,乌兰察布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科技服务“三农”的效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推行此项制度,以早日实现带领农民走上富裕、小康道路。


编辑: 李中锋
 

  民情民意 更多>>
·乌兰察布建设和谐社会构筑城乡救助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扶困助学开启绿色就学之门
·投资20多亿内蒙古给老少边乡镇铺通油路
·内蒙古实施低保保障贫困人群基本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群众体育涌起全民健身热潮
  特别策划 更多>>
  2007,内蒙古的经济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巨… [详细]
  独特的草原文化展现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内蒙古速度”。… [详细]
  大庆期间,内蒙古新闻网策划推出《崛起内蒙古》系… [详细]
  媒体报道 更多>>
·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开第120次主任会议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举行新春联欢
·内蒙古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闭幕
·内蒙古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公布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任免名单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备05000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