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节庆专题 > 2013学雷锋纪念日 > 学习雷锋好榜样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内蒙古新闻网  13-03-06 09:42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晚报  
 

  青年志愿者现状:流动性大 管理存在难度

  多年来,呼和浩特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自治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团市委的领导下,在市社科联的指导下,组织带领全市广大青年志愿者,大力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一手抓常项工作,一手集中力量开展大型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使“青年志愿者”这一共青团品牌工作逐渐深入人心,为建设现代化和谐首府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发展中,青年志愿者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目前,青年志愿者管理采用的是属地管理的方式,即人在哪儿就归哪儿管理。由于志愿者的流动性大,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离开了,又会有新的力量注入,所以造成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登记的志愿者在5万人左右,我们正在进一步招募更多的组织以及服务队加入其中,对直属团委的志愿者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共青团呼和浩特市团委宣传部程部长介绍。

  同时,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3月5日,呼和浩特志愿者联合会将成立,这是由自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各部门、各系统、各领域志愿者组织组成的全市性社会团体,是经民政局核准,在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联合会负责指导呼和浩特地区的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和队伍体系,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藉此提升市民思想道德品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呼和浩特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作出贡献。

  动物志愿者“天使守护”:尊重生命、善待动物 以守护动物为己任

  志愿者能做什么?志愿者是社会文明的代表,是社会爱心的“名片” ,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在生态建设、低碳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主题词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后,动物保护志愿者也成为义工队伍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伴侣动物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们从曾经的小天使到现在的流浪儿随处可见。怀着这种怜悯的心情,我们想为这些流浪儿做点事情,那就是构建流浪伴侣动物的爱心平台,即流浪伴侣动物的‘希望工程’。”“呼和浩特天使守护”组织负责人之一李炼告诉记者,“呼和浩特天使守护”组织是民间伴侣动物保护组织,无政府支持和帮助,所有资金来源均是由志愿者、爱心人士和爱心团体捐助而来的。

  提起“呼和浩特天使守护”组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充满温馨的Logo标志,以红、绿、白为主色的标志中间是一只狗与一只猫,代表了帮助的对象——流浪伴侣动物;它们紧紧的相互依偎着,象征着关怀与爱。底色为绿色,代表了希望,象征着希望通过志愿者努力能够影响到更多人的观念和行为,从而改善伴侣动物的生存处境,减少虐待、遗弃与食用伴侣动物的行为,同时象征着希望早日立法。两侧是一对纯白色的翅膀,同时也是一双手,代表着伴侣动物天性纯洁的同时,也代表了志愿者用双手守护着它们。外圆为红色,象征着所有守护者凝聚爱心形成高度的凝聚力,以有效的行动和方式,传播“尊重生命、善待动物”的理念。

  “呼和浩特天使守护”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宿智慧告诉记者:“作为呼和浩特保护动物志愿者的一股力量,我们希望通过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改善伴侣动物的生存处境,消除对伴侣动物的偏见和误解、抵制食用猫狗肉等陋俗、制止虐待动物的行为,倡导文明自律、负责到底、拒绝遗弃的伴侣动物文化,让更多人通过领养的方式选择伴侣动物,为推动动物立法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2007年年底,呼市流浪动物保护QQ群建立,成员3人。两年后,具备一定影响力的QQ群在2009年年底正式命名为“呼和浩特天使守护”公益志愿者组织。现如今,“呼和浩特天使守护”真正成为了一项事业,成员1500余人,遍布我市市四区和周边旗县,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自己的网站建设,有官方6个QQ群,新浪、搜狐、腾讯等微博平台被成千上万的网友认证关注。组织发起者之一的梁军说:“我们拒绝遗弃伴侣动物,反对虐杀伴侣动物和其他动物,做一个行动上有爱心的中国公民。”(记者张丽娜 实习记者张鹏)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传递雷锋精神
升旗仪式
送戏下乡
挥毫泼墨
抱团闯市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学雷锋”从身边事做起
光荣院里暖融融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