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川县可镇只要是认识郭喜梅的人都会为她35年如一日孝敬双方七位老人的事迹所深深的感动。郭喜梅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然而她和丈夫却先后赡养着七位老人,尤其与公婆同住一个院子,生活近30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几十年为七位老人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在她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与丈夫患难与共,共渡难关,在赡养老人的同时,还抚养着四个儿女,除此之外,她还乐于帮助周围的亲戚和邻居,为人厚道热心。特别是在1994年丈夫突然去世后,一个人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赡养老人、抚养儿女的重担。她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经受了甚至一个七尺男儿都难以承载的重负。
----特殊家庭的好女儿 好媳妇
郭喜梅和丈夫共有七位老人,两个人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承担着两位生父母、两位养父母,两位公婆和一位无人照料的叔公的赡养责任。
郭喜梅的生父母家住农村,有四个儿子,生活极其困难,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把她送与养父母,可天性善良的郭喜梅却从不怨恨他们,在养父母的理解支持下,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逢年过节早早的去看望他们,遇事主动帮助他们,在她生活也很拮据的情况下,时常接济些面粉、土豆等物品并帮助全家人缝新补旧,病床前忙里照外,尽了一个女儿应尽的孝心。
郭喜梅的养父母就她一个女儿,二老家住农村,体弱多病,没能力参加劳动,生活也很困难。用郭喜梅自己的话说“他们领养我,抚养我长大成人,供书识字,为我付出了许多辛苦,太不容易了,我一定会报答他们的恩情,让她们幸福的安度晚年”。她和丈夫说到做到,每年按时给二老拉炭、买生活用品,过年时连糊窗户纸、调料及平时家里用的锅碗瓢盆等手头零碎家具一样不拉的买上。到了秋天,她早早的为老人拆洗棉衣,准备好过冬的大白菜等物品,二老谁有病,她都会接到家里给看病,悉心照料直到病好,村里的人们都非常羡慕她的养父母,说他们有个孝顺的好女儿。
郭喜梅与丈夫于1963年结婚,公公是她丈夫的继父,丈夫8岁时在孤儿寡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随母亲来到继父家中,丈夫是个大孝子,孝敬老人出了名,她也一样是个远近闻名的好媳妇。
郭喜梅的公公以自己加工和卖熟肉为生,丈夫每天利用下班的时间都要走二、三里路帮助继父挑运猪羊头蹄下水,她和孩子们帮助洗泡收拾,为的是让老人们多挣些生活费。她和丈夫每次出门都要为公婆买些糕点、月饼等好吃的孝敬二位老人,遇上吃好的,总是把公婆叫过来一起吃。
郭喜梅和公婆同住一个院里,生活近30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很有感情。1981年她丈夫单位分到家属房,搬走时,公婆很留恋他们。她和丈夫、孩子们隔三差五的看望两位老人,给他们送吃送穿,公婆含着眼泪,像见到亲女儿一样亲热。1982年,享年80岁的公公病重离开人世。公公去世后留下了72岁的婆婆,有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老人家衣食无忧,安度晚年。1989年郭喜梅将风烛残年,饱经风霜的婆婆和无儿无女无人照顾的叔公接回她家一起生活,赡养天年。
但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她的丈夫突发脑出血病故,留下了84岁年迈的母亲,49岁的郭喜梅和未成人的儿女,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她痛不欲生,但为了死去和活着的人,她只能咬紧牙关,坚强起来,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赡养老人抚养儿女的重担。婆婆经历了老来丧子的巨大病苦和打击后,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她每天都要给婆婆和叔公搬炭、生火、筛灰、洗衣做饭,端屎倒尿、扶起扶座,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直到1998年冬天病故,享年88岁,郭喜梅的叔公也活了80岁的高龄。
----相夫爱子、热心助人
她和丈夫结婚后一直相依为命,同样的经历和命运使他们相互理解,互相关心,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红过脸吵过嘴,老人、儿女及家里的其他事她从来不让丈夫操心。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贫贱夫妻百事哀”。但这两句话却被郭喜梅彻底的改写了。
她用一颗慈母般的心对待着四个儿女,一视同仁,尽心尽力帮助他们,如今郭喜梅老人的四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个个自强自立。
如今她靠着自己的勤劳节俭和政府的遗属补助金及儿女们的帮助,幸福的安享晚年。
热心善良的郭喜梅与街坊邻居和亲戚朋友总是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谁家有事尽自己所能去帮忙。有一户姓白的人家,从1998年搬到她的院了里居住,已十年了,白家一儿一女,他们两口子外出打工,女儿去外地学习,家中只留一个儿子在武川读书。父母不在,她帮着照顾孩子,白家的孩子有病,她给包饺子、送饭,冬天家里生炉子,她怕一个孩子家夜间中了煤气,总是在晚上临睡时叫他灭掉炉火,注意安全。孩子高考,她急着去教育局了解招生情况,咨询填报志愿,使孩子顺利考上大学。白家与她相处十年,至今仍住在一个院里,如同亲戚一样。
她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做到了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正如她所说的“只求我为别人、不求别人为我”,她用朴素的语言和行动给人们树起了一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