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志刚是在公田村最为贫困的时候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1989年冬天,35岁的他在群众期盼、怀疑和迷茫的目光中走马上任。
针对土地盐碱化严重的生产条件,他果断地提出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耐盐碱作物--葵花的种植面积。这一想法打破了当时传统的以粮为主的种植模式,不少村民一时难以接受。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且组织党员干部带头种植。穷惯了的公田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种粮总是死苗的土地上种植了3000亩油葵和500多亩花葵,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0元。从此,油花葵成了公田人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成为帮助公田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邬志刚又把增收致富的目光瞄准了养殖业。1990年,他积极争取旗改良站的支持,教育和引导群众家家户户搞起了养殖业。2002年他又历经千辛万苦争取回项目资金130万元,采取每户补贴5000元的办法,组织群众建成了标准化养殖小区,引进了奶站一处,组建了养殖协会,吸收和发展养殖重点户100户,实行统一调种、分户饲养、集中管理、统一防疫,养殖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