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草原儿女赞

  “草原儿女赞”开篇话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决定,在全区开展“树百名典型、育千万新人”主题宣传活动,内蒙古新闻网从今天开始推出“草原儿女赞”专题,宣传报道在各行各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普通群众。

 
情系沃土播金秋
  马日亮 内蒙古农牧业厅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
  共产党员马日亮同志,1964年出生在丰镇市一个教师家庭,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由于他工作业绩突出,科技成果斐然,大家都尊称他“马老”。大学毕业,他就踌躇满志地随着老农业技术推广员们一头扎在农村。1987-1989年连续三年在通辽市敖力布皋乡蹲点,开展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首次在后山地区试种地膜覆盖玉米获得成功,结束当地玉米不熟的历史,为以后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1995年又在武川县大豆铺乡开展了地膜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试验。他深入田间,培土、施肥,观花期、测株高,通过试验,覆膜马铃薯单产提高了500多公斤,每亩增收200多元…[详细]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
  张德志 内蒙古药品监督管理局武川县分局副局长
  张德志,1967年5月22日出生,1990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药学系,被分配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卫生局工作,任办公室主任。 2002年1月,经公开考录被任命为呼和浩特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武川县分局副局长,分管药品市场监管和药品稽查工作。当时,武川县分局刚刚组建,条件极其艰苦,办公经费紧张,张德志带领分局仅有的两名执法人员,以租用的一辆破旧“面包”车为交通工具,走遍了全县的每一个乡镇、村庄,顶住压力、严厉查处,净化药品市场、规范经营秩序,确保了全县的药品安全。为此,《中国医药报》于2002年3月14日头版头条以“武川县分局执法敢于碰硬”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详细]
生命的激情在燃烧
  张乃城 内蒙古电建三公司职工
  2008年5月15日,在内蒙古电力技术院召开的首届专家聘任大会上,内蒙古电建三公司中心试验室主任张乃城被聘任为“第五届华北电力技术院生产技能一级专家”,并被评为“内蒙古电力技术院2006-2007年度技能专家”。这是张乃城继2006年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获得又一殊荣。然而,这闪光荣誉的获得者张乃城,却是一个曾经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有谁能想象,就是这位曾经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张乃城,凭着惊人的毅力,硬是拖着一条有残疾的腿在建筑施工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成为电建三公司建筑施工试验研究领域的科研带头人。他先后参与和领导完成了“包头地区普通混凝土、砂浆系统配合比试验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荣获包头市人民政府、内蒙古电力公司、内蒙建设厅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多项科技进步奖。…[详细]
业无高卑志当坚
王春明  包钢(集团)运输部高级工程师
  初识王春明便立即对“网虫”一词有了更直接的认识:不修边幅,神态疲惫,只有在电脑前眼睛才光芒闪烁。王春明手快,这是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的职业特点;王春明嘴快,语速绝对不亚于韩乔生。王春明从1987年技校毕业入厂的青工成为今天的工程师,从初涉计算机到今日的网络管理,履历表上的痕迹如他曾使用过的计算机从086到奔腾D,说不上是一飞冲天,至少是“步步登高”。1989年,原本学习运输专业的王春明调至运输部工程师室从事计算机管理和程序设计工作。1990年考取了国家计算机软件专业程序员资格证书。1994年王春明调试完成了运输部的第一个计算机局域网,1996年又实现了运输部局域网总体技术升级。王春明完成了从只有计算机普及程度到计算机专业管理人员的飞跃。…[详细]
科技致富女状元
  周玉莲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
  周玉莲出生在农民家庭,勉强读完高中后就因家境贫寒而嫁到了同乡的另一个村——铧尖。经过一年的苦干,收入竟达2万多元。此后的几年中,她家一发不可收拾,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典型户子。她认为,生活富裕了,不能只想着自己如何吃好、穿好,而是要想着如何帮助周围群众摆脱贫困,共同富裕。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年来养猪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周围的养猪户,使群众受益匪浅。多年的育苗实践,使她掌握了一定的育苗技术,成为了周边地区有名的育苗能手。2003年,听说乡里的育苗户因缺乏有育苗经验的劳力而犯愁时,育苗栽植经验丰富的周玉莲组织这方面有经验的几名妇女姐妹成立了“妇女科技服务队”,为周围群众提供有偿服务。这样既可帮助他们解决劳力缺乏的难题,又可为姐妹们增加一项额外收入。…[详细]
牢记宗旨服务农民
刘廷江  扎兰屯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党支部书记
  刘廷江,男,汉族,1951年1月出生,中专文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现任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党支部书记。 他足智多谋,善于为老百姓办实事几年来,随着党中央多项富民政策的出台和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刘廷江充分发挥了自己丰富的管理才能和种养殖经验,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道路,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满都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并在2007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是一个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村,全村共有434户,2014口人,其中达斡尔族141户,486人,其他少数民族64户,244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78万亩。多年来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为全村老百姓服务,从发展农牧业、建立村办企业方面引领全村老百姓发家致富。…[详细]
为了这片生命的热土
  云利峰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医生
  云利峰同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医德高尚,得到了领导、同志们的赞誉和患者的认可,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云利峰同志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领会会议精神,为医院的发展建言献策。他组织纪律性强,坚守工作岗位,积极参加各种义诊活动,恪守职业道德,凭着熟练的技术,良好的道德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诚信敬业,精益求精是他的做事风格。云利峰同志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包头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内蒙古医学院兼职副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内蒙古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放射肿瘤专科分会常务委员。…[详细]
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
梁长武  开鲁红干椒协会会长
  梁长武,男,蒙古族,1969年12月7日出生,开鲁县东风镇东明村人,开鲁红干椒协会会长。1991年,担任村团支部书记的他带领全村团员青年建起了一个以产、供、销、信息传递、技术培训为主要服务内容,以青年农民为主体的民间种植业专业协会——道德红干椒协会,梁长武任秘书长。年轻的梁长武带领着同样年轻的农民会员深一脚、浅一脚,步履艰难却坚实有力。每年农闲时节都组织椒农充电。几年下来,他们像模像样地培训了10余万县内外的农牧民。几年中,协会推广自治区以上级实用技术22项,推广面达85%,直接增效1500多万元。 1997年,开鲁县政府在道德投资兴建了红干椒市场,梁长武所领导的红干椒协会更是如鱼得水。市场建成仅两个月,就有50多名会员以协会的名义接待了域外客商近千人次。这一年,开鲁县的红干椒破天荒地远销到了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并打入了国内20多个省市的市场。…[详细]
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邬志刚 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公田村党委书记
  邬志刚是在公田村最为贫困的时候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1989年冬天,35岁的他在群众期盼、怀疑和迷茫的目光中走马上任。 针对土地盐碱化严重的生产条件,他果断地提出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耐盐碱作物--葵花的种植面积。这一想法打破了当时传统的以粮为主的种植模式,不少村民一时难以接受。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且组织党员干部带头种植。穷惯了的公田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种粮总是死苗的土地上种植了3000亩油葵和500多亩花葵,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0元。从此,油花葵成了公田人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成为帮助公田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邬志刚又把增收致富的目光瞄准了养殖业。1990年,他积极争取旗改良站的支持,教育和引导群众家家户户搞起了养殖业。2002年他又历经千辛万苦争取回项目资金130万元,采取每户补贴5000元的办法,组织群众建成了标准化养殖小区,引进了奶站一处,组建了养殖协会,吸收和发展养殖重点户100户,实行统一调种、分户饲养、集中管理、统一防疫,养殖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宽。…[详细]
边疆教海扬帆人
多玉秀  阿拉善盟第一中学教师
  多玉秀同志于1987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在阿盟一中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年,为发展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她的力量。她工作后主要从事的是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她大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因此她的生物课成了学生最热爱最喜欢上的课。学生的会考合格率在所有科目中最高,高考成绩也很突出,多次受到学校的奖励。她将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写成了五篇论文,其中一篇获全国一等奖,一篇获全国二等奖。她多次承担各级教学观摩课,她的特色课堂教学曾在全盟、全区首届生物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她以强烈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着学生,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好评。2003年度被评为盟级优秀教学能手,2003-2008年连续六年获教学成绩一等奖和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生物联赛,有一人获全国一等奖保送厦门大学,有七人获全国二等奖、十五人获全国三等奖。 …[详细]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备05000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