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艺术节、广场文化艺术节、消夏晚会……八月下旬,走进乌海,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乌海虽然仅仅走过短暂的30年发展历程,可在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文化之路。
乌海市东与鄂尔多斯高原毗连,西靠贺兰山,北与河套平原相望。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得这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草原文化、河套文化以及西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具有鲜明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据资料记载,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乌海地区仍是一片沉寂,人烟稀少,地域荒芜,交通不畅,发展滞后。1958年,一场万人上山挖煤的大会战揭开了乌海地区开发建设的大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在这里,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不同的观念,对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乌海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当地文化融合和积淀的不断加深,乌海地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开始从当初单一的企业文化为主转变为集群众文化、企业文化、特色文化为一体的地区特色文化。
“十五”期间,乌海市委、市政府把构建先进的文化作为塑造地区文明、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群众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来抓。先后投入大笔资金用于加强和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搭建了文体中心、广电大厦等一批文化传播大舞台。而文化主管部门则以“塑造乌海文化形象、打造乌海文化品牌、创造乌海文化特色、营造乌海文化氛围”为宗旨,因地制宜,博采众长,发挥优势,开拓了特色文化建设的道路。
群众文化作为乌海特色文化的重中之重,真正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广场文化、公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区文化相互交融,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的喜人景象。文艺节目、文艺创作多次荣获自治区乃至全国大奖。
书法艺术是乌海市特色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更是特色文化的龙头。1994年,乌海市明确提出建设“书法城”这一奋斗目标,并先后被列为“九五”、“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目前,乌海市仅市书画院就有国家级书协会员18人,自治区书协会员106人,市级书协会员800余人。全市近5000人习练书法,上至市级领导,下至普通人员,既有耄耋老者,又有学龄孩童,其作品在全国比赛中频频得奖。“乌海政府网书法城网站”也走进了互联网,为乌海的书法艺术与全国各地的交流建立了更高层次的平台。
乌海市对外文化交流也异常活跃,先后承办了多次大型的文化活动,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文艺团体来乌海市献艺。而乌海市一些专业团体、群众团体创作的一些文艺节目也多次走出乌海、走向全区和全国,参加了众多演出和各类比赛,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促进了文化交流,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创新则是文化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乌海市再次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文化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现先进文化要求的乌海特色文化,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地区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