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乌海市劳动保障工作紧紧围绕地区实际,创新思路,勇于开拓,随着乌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保障事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各项社会保险扩面、核定进展顺利,确保发放得到巩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劳动关系趋于和谐;基层基础工作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6年以来,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31万人;小额贷款贷出3191万元,同“十五”期末相比增长17%;城镇登记失业率4.0%;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0.05万人、15.89万人、9.25万人、6.51万人、6.28万人,同“十五”期末相比分别增长18%、26%、3%、88%、135%;五项基金核定分别达到13870万元、4768万元、1371万元、802万元、308万元;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处理投诉、举报案件441件,按时结案率100%;书面审查、主动监察用人单位2934户次,涉及劳动者20.08万人,为劳动者追索劳动工资待遇681万元。
乌海市劳动保障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找准工作的重点。
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优惠政策和转移支付资金,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真正把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及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对困难群体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开展了“再就业援助百日帮扶”及“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开通再就业援助的绿色通道,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大力开展普惠制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用工洽谈会,认真开展“春风行动”、组织实施了“一个工程、一个计划、一个扩幅”,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用性,有力促进了就业再就业。
二是针对部分群众未被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能享受到改革成果的问题,积极探索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政策措施。通过预留资产、调整政策等措施,已圆满解决了破产、转制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养老、医疗保险问题,部分企业的老工伤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2006年以来又将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及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今年5月底,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市政府又出台了被征地农区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具体办法,将被征地农区居民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为使所有居民都能享有医疗保障,我们在制定居民医疗保险政策时,认真分析、充分考虑了各类人群的医疗需求和承受能力,在政策上予以区别对待,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近期,又出台政策,将新型农区合作医疗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整合,着手建立全市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此外,生育保险方面,建立起了覆盖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社会统筹机制,制度设计合理规范,几年来运行平稳。
三是认真研究、逐步解决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待遇偏低问题。在养老保险方面,及时落实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政策,按要求进行了离休干部养老金调整和去年退休人员新旧办法对比工作,确保各项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2007年底,全市参保离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已达到919元,今年年初又再次提高养老金标准,提高幅度达98元。针对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负担偏重问题,我们先后四次进行政策调整,逐步降低个人自负比例。目前,我市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已由最初的2万元提高到7万元,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大额医疗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也提高到10万元,并且取消住院病种目录,设立了10种门诊医疗的特殊病种。
在以群众为本、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问题的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取得了实际效果,受到群众的认可,得到群众的称赞,真正赢得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