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海市曾经是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被国家列入重点整治的污染“黑三角”。面对严峻局面,乌海市知耻而后勇,将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环境监管、整治重点行业等硬措施,突破了污染的重重包围,迎来了来之不易的丽日蓝天。
2006年,在出现52个沙尘和扬沙天气等不利气象条件下,乌海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15天,较2005年增加128天,增长147%。今年第一季度,乌海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58天,较上年增加了29天。在4月28日召开的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乌海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予以褒奖:“4年来,我国环保专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效……内蒙古乌海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显著增加。”
乌海市地处库布齐、毛乌素、乌兰布和3个沙漠的交汇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面积小、环境承载能力低。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结构性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仅如此,由于趋同的资源和产业结构,在以乌海为中心的180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两省4地6个省级工业园区,造成了区域性大面积污染带。为摆脱污染困境,“十五”以来,乌海市从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入手,先后制定出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乌海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乌海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方案》、《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重点行业、区域流域污染企业的环境治理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把项目审批关,多管齐下打响了这场改变城市形象的环境保护攻坚战役。
一是超前规范产业政策,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有序淘汰。从2000年开始,乌海市明确规定20万吨以下焦化企业一律不再审批;2002年规定6300KVA以下矿热炉全部淘汰,新上矿热炉必须达到12500KVA以上;2003年,在全市范围内招标,先后投入两亿多元,对全市矿热炉排污进行技改,对小煤矿逐年分批关闭。“九五”期末至今,先后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污染企业650多户。经过艰苦努力,目前,乌海市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已基本被淘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51户,新形成的优势生产能力是淘汰掉的落后生产能力的几十倍。
二是集中开展三行业清理整顿工作。国家在晋陕蒙宁区域实行工业污染集中整治以来,乌海市积极响应,并将三行业整治作为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不折不扣地落实有关政策规定,仅2004年至2005年两年间就淘汰了1178孔改良焦炉和32户20万吨以下机焦炉,关停了59台达不到环保要求的硅铁电石炉、18台100立方米以下炼铁炉和120多家小煤矿,取缔了231家小白灰窑、泡化碱、腐植酸钠企业,这些关停淘汰企业涉及固定资产投入24亿元;同时对保留下来的107个焦化、铁合金、电石、炼铁行业企业进行彻底的环保达标治理,企业投入治理资金近4个亿。在清理整顿期间,乌海市顶着重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动真碰硬,清理整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乌海市对2000年以来135个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进行了环评补课,否决了132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涉及固定资产投入23亿元。
三是深化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乌海市积极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实行限期治理制度。几年来,全市共投入5.8亿元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01项。针对电力行业这一污染排放大户,仅2006年,乌海市就斥资35988万元用于电力行业脱硫和烟粉尘治理。北方联合电力公司海勃湾发电厂的烟气脱硫治理项目、乌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50兆瓦机组安装烟气脱硫治理项目等5家电力企业脱硫除尘项目相继竣工投入运行,使排放量占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80%的电力行业排污量大大减少。
四是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2000年以来,乌海市动员全市力量,实施了“跨世纪蓝天计划”,禁止建成区内所有平房居民燃用烟煤,改用清洁燃料;所有茶炉、大灶和浴炉改用燃油、燃气、用电;所有采暖锅炉和工业锅炉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全面提速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入近30亿元,建设海勃湾、乌达两个供热电厂及供热管网,大力推进城区集中供热,实现集中供热面积850万平方米,拆除供热锅炉165个。2006年,乌海市又投资9600万元建设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投资4098.93万元建设了海南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投资3200万元建设了乌达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在医疗废物处理方面,乌海市争取国债资金800万元正在建设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彻底改变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落后的面貌。
五是提高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和环境监管水平。近两年,乌海市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全自治区首家智能化环境自动监控中心,目前,已实现了对海南西来峰、乌达2个工业园区和乌达华电等5家企业及中心城区海勃湾的环境自动监控。针对地区实际,在做好化工企业厂区监控预警的同时,乌海市投资330万元购置了全自治区首辆环境应急监测车,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和环境监管水平明显提高,环境监管实现了向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巨大飞跃。
六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编制实施《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了循环型企业、环境友好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有20多户企业基本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对10家重点企业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通过以上措施,乌海市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提高,城市环境面貌得到全面创新,环境保护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全市共消减烟粉尘6.94万吨,二氧化硫3.48万吨,化学需氧量4460吨。监测结果显示:“九五”期未乌海市大气环境污染指数为8.65,“十五”期未为4.441,降低了48.7%;2006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或好于二级天数为215天,比2005年增加了128天。2007年第一季度乌海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以上达到58天,占总天数的64.4%,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29天。2006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较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7家沿黄企业废水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工业废水实现了对黄河的零排放。黄河乌海段水质总体评价为三类地表水体,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下降,较2005年四类水体有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