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矿渣、粉煤灰等废料占我们整个水泥原料的32%,到2008年底,随着园区内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项目的投产使用,提取过程中产生的渣子将全部替代目前的石灰石用作水泥的熟料,那时整个水泥原料将全部变废为宝,这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5000多万元。”日前,在内蒙古蒙西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熟料生产线监控室,水泥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永辉一边指着监控屏幕上的生产线,一边兴奋地为记者算了一笔企业走循环经济路子所带来的经济实惠。
与他们一样,我市很多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也都在为如何更好地融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而忙碌规划。目前循环经济雏形在我市已经开始显现,并初步构筑起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和煤化工等多重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许多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都在传递着一个令人兴奋的信息: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鄂尔多斯市工业转型正在驶入“快车道”,经济增长方式由单一支点型向多极支撑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原料输出型向转化增值型转变,产业层次也由低端向高端演进。
种种现象都在传递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鄂尔多斯市正在实现着从能源大市到工业强市的嬗变。
由“十五小”向大规模企业转型
鄂托克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市的一个重要工业园区,可谓是这一深刻巨变的亲身实践者和受益者。身为该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的赵银柱对此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棋盘井地区原本生态环境就十分脆弱,加上过去几年的盲目开发,将这一地区再度发展的环境承受能力几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痛定思痛之后,园区下定决心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重污染企业坚决予以了关停、取缔。
在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发生的变化,与我市从上至下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密不可分。这从市委书记云峰的一席话中可以找到原因。云峰说:“鄂尔多斯是全国有名的资源大市。在长期的资源开发与输出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地区如果总是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输出支撑经济增长,不进行资源加工转化和经济结构升级,就会逐步丧失经济增长的后劲,使长远发展失去资源与生态的支撑。”
为了做大做强循环经济,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是“关小”,设置产业“铁门槛”,淘汰了一大批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大、规模小、不合规范的生产企业,提高煤炭回采率,实现零排放;其次是“上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规范,集中发展一批大的发电、煤炭和化工项目;此外是“引新”,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在提高规模门槛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工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
记者了解到,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绝非坦途,这其中既包括了争论、短期的阵痛又跨越了多重压力。在众多的争论中,“关小”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这在鄂托克旗表现得尤为突出。2005年7月,鄂托克旗终于从长时间的争论中作出了抉择:年生产能力在20万吨以下的小焦炉全部关闭。而在当时的棋盘井镇,24家炼焦企业有21家年生产能力在20万吨以下。这些企业大多是当时旗里招商引资回来的企业,有的还正在建设中。为了认真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鄂托克旗不得不“忍痛割爱”。
“当时我们旗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在棋盘井住了半个多月,每天不停地开会研究,不停地给拟关闭企业做思想工作,无论企业怎样,我们都笑脸相迎,但关闭的事情上绝不松口。”市政协副主席、鄂托克旗旗委书记刘桂花回忆起当年那场艰苦的“谈判”,至今感慨颇深。
尽管过程曲折,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并未因此而停滞。据统计,仅2006年,我市清理整顿新开工项目128项,关闭地方煤矿256座,保留煤矿的单井规模提高到30万吨以上。同时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关停兰炭企业105家、小白灰企业212家,通过关停“五小”企业,削减烟粉尘13.2万吨、二氧化硫4.9万吨。万元GDP能耗下降到2.08吨标准煤,下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