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鄂尔多斯市新农村建设的采访报道,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鄂尔多斯市摒弃就地消化农民的旧模式,走上了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的科学的城市化道路,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巨大威力。
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坚持就地消化农民的发展模式。目前,许多地方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解为就地消化农民的新举措,还指望不经过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空间调整,使2.6亿小农户就地富起来,实现农业现代化。而鄂尔多斯市政府,真正理解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真谛,创造出了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减少农民,缓和人地矛盾,改变农民的社会身份和分工角色,转变农牧业的生产方式。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人的发展变化看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体、本源。鄂尔多斯市政府“把大量分散的农牧民从原来的村子转移出来,有的迁移并分流到宜农、宜居的沿河流域,继续从事农牧业生产;有的迁移到城镇中,帮他们建新居,把他们的身份置换成居民,再通过政府培训技能后,把他们推荐到城市里的二、三产业中就业。”鄂尔多斯市的这种做法是,通过农牧业人口空间结构的调整,改变农牧民的社会身份和分工角色,使人们形成了新的经济关系,提高了市场化程度。人这个本源、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人际关系、人天关系的革命性变化,推动了鄂尔多斯城乡一体化、现代化的进程。这就是用空间换时间,经济要素的空间结构调整推进了生产方式变革,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许多涉农干部像当年学大寨一样纷纷涌入韩国和日本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不如到鄂尔多斯看一看。韩、日两国的经验不管有多少可取之处,他们的根本发展方向是错误的,不能效仿。在这两个国家的农村,可以看到很多我国所没有的新东西,但就是缺少我国最需要的一个新东西,即新的生产方式。人们可以在那里看到武装到牙齿的小农经济,看到所谓装备现代化。但是,武装到牙齿的小农还是小农。日本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是1.3公顷,韩国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是1.5公顷,比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大1倍。但是,这种经营规模在市场经济中,连自给自足的小农都不是,更不是能够创造剩余价值、提供税收的市场主体。它们大多数是离不开政府高额补贴、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兼业户。这两个国家的农业已经不是独立的产业;农民也不是真正的农民,而是没有割断传统土地纽带的农村居民户;所谓的新农村不过是绿化国土、养活老人、社会保障的特殊场所。这两个国家的所谓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是政府财政的巨大包袱和农产品自由贸易不可逾越的障碍。
日本和韩国的农村人口不到总人口的7%,我国不到40%的城市人口根本不可能用养的方式使农村人口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所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不能效仿日本、韩国的政府高投入的模式,只能走鄂尔多斯模式开辟的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按如下路线图运作:
第一阶段,加快城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住宅体制改革,使目前已经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举家迁移到城市,通过人口和产业空间结构的初步调整,使我国的农户靠农业收入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第二阶段,加速农村移民并村和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使我国的农户靠农业收入能够达到衣食不愁、略有剩余的小康生活水平;第三阶段,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扶持企业化农场和家庭农场,使我国农村普遍产生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的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政府的农业税收入可以确保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开支。
鄂尔多斯已经走上了这个路线图的第一阶段,即决定发展方向的决定性阶段。从记者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市的领导干部已经完整准确地把握了这个路线图。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鄂尔多斯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