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亮带领12万农牧民用新的方式养羊、养牛、种树,农牧民大把大把赚钱的同时,沙漠也在成片成片地变绿。“作为企业家,他是在替社会管理财产,因此他要用这份财产帮助更多人致富”。
革命东达
“春天种一坡,秋天收一车,打了一簸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剩了不多。”生态严重破坏,才导致广种薄收,赵永亮在焦急也在忧虑。在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目标后,他又瞄准了沙产业、草产业,提出了生态建设不以绿色划句号的理论,开始了企业第二次创业。实现了沙漠治理从生存动力、政策动力向市场动力的转变,使“两退”工程有了新型的后续主导产业。解决了治理沙漠的机制体制问题。赵永亮以科技创新,用沙柳为原料造纸,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使鄂尔多斯地区3个旗、20多个乡镇、12万农牧民脱贫致富,人均增收2800元。使农牧民有了“造血”功能。赵永亮说,内蒙古的优势产业之一就是钱学森院士所说的“沙产业、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治理沙漠,生态建设是手段,发展绿色产业、向市场要效益才是目的。为此,东达蒙古王实施了300万亩库布齐沙漠沙柳综合利用产业化工程,目前,300万亩库布齐沙柳种植业,一期150万亩沙柳种植已完成,二期150万亩沙柳种植也已全面展开。与之配套的年产50万吨(一期工程10万吨)沙柳造纸总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为地方财政增收3亿元,为30万户农牧民直接增收3亿元,企业将会创造可观利润,这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沙漠增绿、沙柳增值、地方增税、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绿色扶贫工程。赵永亮搞起的沙产业对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意义重大,成为中国沙产业的一面旗帜,因此国家有关方面纷纷对东达蒙古王的沙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得知赵永亮在沙产业方面的成功实践后,钱学森曾写信给赵永亮说“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有关专家表示,在内蒙古发展沙产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循环经济,对内蒙古老百姓脱贫致富,恢复生态,发展经济,建设北京绿色屏障,改善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沙产业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恢复生态的重要作用,内蒙古党委和政府已将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写入了“十一五”规划,并进行了具体部署。
绿色东达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专家认为家族企业就是企业与家族的统一体。创业初期两者不但有较少冲突和矛盾甚至有互补作用成为家族制管理的早期优势。家族内部的信任关系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交易成本之后,也就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面对既有的辉煌,赵永亮常说:“100万是自己的,超过了都是社会的。”大多数私营企业家在发展后都会遇到的家族企业瓶颈,赵永亮说他的解决办法就是“革命”。
赵永亮非常幽默地称:“第一次革命为‘家庭的三次革命’,主要解决体制问题,先后把老父亲、两个妹妹‘革’出去了。记得把小妹妹‘革’出去时,老父亲都要用茶杯往我的头上扔,但是,在我心中社会责任高于一切。第二次革命是‘资产革命’,解决了资本的合理配置。通过两次革命,东达蒙古王集团由家庭企业转变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股份制企业,现在东达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企业……”通过三次家庭革命,赵永亮使企业从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他的企业越办越大,越做越强。
东达越做越大,政府重视,银行支持,百姓祈愿,当村民们得知赵永亮要建内蒙古最好的楼房时,他们连连说:“赵永亮应该挣钱,钱就应该让赵永亮去挣。”
赵永亮说:“东达是东达人的东达,更是全社会的东达。与朋友同荣共辱,与社会共同进步,是我和我们企业的责任。”他对自己所说过的也竭力地身体力行。
人要给更多的人去做事情,就是给自己做了大事情,没有这样的信念,可能没有今天的东达。贫寒的出身,艰辛的少年生活是上帝给予赵永亮最宝贵的财富:正直、善良、责任心、悲天悯人,同时也让他意识到理想主义的可贵——理想主义就是在什么都不缺少的情况下想到天下所缺。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愿望,然而,将理想变为现实,绝非一帆风顺。“东达蒙古王是个霸气的品牌”,赵永亮是这样说的。在外界,人们了解太多的是东达蒙古王显赫的殊荣,看到的是一位重量级企业家耀眼的成功,而我们却要从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了解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原始动力。
不断地摸索,让赵永亮的治沙模式出现生命的绿色,同时也让他的企业展现生命的绿色。(作者: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