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见证历史,也直观体现和客观反映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各地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取得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今天,就让我们用数字见证6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取得的辉煌成就……

内蒙古: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全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整个社会呈现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新气象。内蒙古GDP增速自2002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人均GDP超过3万元,按2008年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638美元,跃居全国第8位。… [详细]


“三化”进程成效显著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因地制宜的提出并不断完善的有利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一条新思路。实践证明,坚持“三化”互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依托新型工业化,加快人口转移和要素集聚步伐,促进城镇化和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内蒙古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之路。… [详细]


体制改革成果突出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从此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内蒙古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取得了令人关注的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之后,内蒙古根据区情,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详细]


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 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
  1951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完成0.05亿元,为2008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001%。据统计,1951—2008年自治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729.30亿元,年均增长24.1%;其中2001—2008年达到20333亿元,占85.7%。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自治区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和社会设施、生态建设的进一步改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1991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100亿元,1993年突破200亿元,2000年突破400亿元,2003年突破1000亿元,2008年投资总量突破5000亿元大关,为5604.67亿元,比1978年增长367.7倍,年均增长21.8%,比1953—1978年改革前25年的年均增长快5.5个百分点。… [详细]


第一产业发生新变化 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给内蒙古各族人民带来了新的曙光。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有党和国家的关怀,有兄弟省市的支持,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牧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详细]


工业经济实力日益雄厚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业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改革的能力得到加强。进入新世纪,自治区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全区把做大做强工业规模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依托自身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重点,主抓大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加大对重点工业项目的扶持和改造力度,发展和培育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企业,不断提高工业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工业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向新型工业化之路稳步迈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 [详细]


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区域发展特色逐步显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内蒙古第三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内蒙古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60条优惠政策等措施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破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将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为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城乡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需求保证。… [详细]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现了市场繁荣、供应充足、物价稳定、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36.8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363.33亿元,增长63.2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7.2倍,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7.5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经济类型的大小商业网点林立,一坐坐具有现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大型商厦建成, 市场档次、规模和服务功能大大提高,为居民提供了优良的消费场所、宽松的消费环境和丰富的消费商品,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居民消费的需要。… [详细]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利用外资成就斐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及向北开放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自治区的地缘和资源优势,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经济发展新战略,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内蒙古与世界上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6个,对外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内蒙古已经成为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放型经济正在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详细]


科教兴区呈现新局面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内蒙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随着内蒙古“科教兴区”战略的稳步推进,全区各地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社会事业欣欣向荣,经济与社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详细]


人民生活有了新提高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治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各族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化,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居民的钱袋更加殷实;消费内容更加丰富、消费质量全面提高。同时,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详细]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008年,全区城市公共绿地面积29849公顷,比2000年增长8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5.1平方米。其中,乌兰察布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最高,达26.12平方米。2008年全区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28.43亿元,排水工程投资13.51亿元,其中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工程建设投资2.73亿元,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投资1.89亿元。截至2008年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4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19.2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为67.6%,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3.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区监测的15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10个,达到三级标准的5个,空气质量良好和较好的城市逐年增加,城市空气质量趋于好转,城区面貌不断改变。… [详细]

   数字描绘发展轨迹,变化展示跨越成果。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合理、地区特色鲜明、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内蒙古将崛起在祖国北疆。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